再來談到氣流,影響到氣流變化的要素有氣團、鋒面、氣旋及風。
一、氣團
一圈大規(guī)模的空氣,若其內部的溫度、密度、氣壓等因素在水平方面大體上具有均一的物理性質,此團大氣稱為氣團,又叫反氣旋,根據
氣圈的熱力情況,作為劃分標準的熱力類分法,氣團可分為:冷氣團一氣團溫度較其所在地寒冷。暖氣團一氣團溫度較其所在地溫暖。冷氣團
的一般特性為低溫,比熱亦低,穩(wěn)定成層,當其移動時,下層吸收地面熱力開始變?yōu)椴环(wěn)定,若為行經海上的冷氣團,則溫濕增加,有陣性降
雨,若行經陸上,則氣團濕度增加較為緩慢。暖氣團則應為在海上生成的副熱帶反氣旋,其特性為溫暖、濕度高,移動后由于地面輸送熱量而
冷卻,穩(wěn)定性增加。
二、鋒面
來源自不同的氣團,其溫度、濕度、密度等特性各不相同,兩氣團相遇,中間必有一不連續(xù)帶,在此帶兩側的氣溫、濕度、密度、風向、
風速等氣象要素均不相同,此不連續(xù)面稱為鋒面,鋒面兩側的氣團熱量、能量,逐漸交換,使凝結、蒸發(fā)等現象頻頻出現。故異性氣團之存在
,乃鋒面生成的基本因素。一切天氣的變化與鋒面有密切的關系。
鋒有冷鋒、暖鋒、滯留鋒、劫鋒之別冷鋒是冷空氣沖向暖空氣,并占領暖空氣原有的地位時,所造成的鋒面。暖鋒是暖空氣沖向冷空氣并
占領冷空氣原有地位時,所造成之鋒面。滯留鋒面是鋒面本身靜止,兩側氣團互不侵犯,各保其原來地位的鋒面。劫鋒是移動較快的冷鋒,奪
取了暖鋒的地位,造成冷暖合并的現象。
三、氣旋
氣旋即是低氣壓風暴,其發(fā)生的原因由于鋒面上的不穩(wěn)定波動,鋒面起伏不平,使氣流發(fā)生大規(guī)模的反時鐘旋轉是為氣旋,氣旋也是低壓
區(qū),氣壓的最低點就是氣旋的中心,四周的氣流向中心低壓區(qū)輻合,故氣旋區(qū)也是氣流輻合區(qū),來自各個不同方向不同性質的氣流,匯合在一
起,乃產生各式各樣的天氣。
1、熱帶氣旋的分類:熱帶氣旋因形成的地區(qū)不同,而有不同的名稱,在東亞地區(qū)稱之臺風,在印度洋稱氣旋,在西印度群島稱臺風。
熱帶氣旋的強度大小不一,可分為:
a、熱帶擾動只有微弱動,周流當不明顯。
b、熱帶低氣壓風速在十七公尺以下,四周已有明顯的環(huán)流及陣雨發(fā)生。
c、熱帶風暴在臺風分類上稱輕度臺風,風速在十七點二至三十二點六公尺,或時速三十四里至六十四里,相當于八至十一級風。
d、中度臺風風速在三十二點七公尺至五十點九公尺,或時速六十四里而未滿一百里者。相當于十二級至十五級風。
e、強烈臺風中心最大風速每秒五十一公尺以上或每小時一百里以上者,相當于十六級風。
2、熱帶氣旋生成條件:
a、高溫重濕:熱帶洋面本已高溫重濕,夏秋之交,熱赤道北移,更有暖熱洋流匯集,故溫度更高,濕度亦大乃形成極端不穩(wěn)定,最易產生
熱帶氣旋。
b、輻合氣流:南北半球信風的輻合,以赤道為依據。以北半球為例,夏秋之交,熱赤道北移,南半球的東南信風,跨越地理赤道折轉為西
南季風,吸向熱赤道,與東北信風輻合,促成熱帶氣旋的生成。
c、地球自轉偏向作用:地球自轉偏向在赤道上為零,在北緯五度近于零,在南北緯五度至二十度之間,偏向作用漸次顯著,足以促成氣旋
的生成。
四、風
地球表面的風通常分為二大類,一為行星風系,一為地方風系。行星風是地球受日照影響所成的風系,以全球為范圍,風向固定,地方風
系是由于水陸分布和地形影響而發(fā)生的風,范圍較小,風向有變化。
因季節(jié)的變化,海陸的分布及地形的起伏,各地風向又有變化,可分為:
1、季風:季風為隨季節(jié)而改變方向的風,由于大陸與海洋對熱的吸收與輻射,均有不同。在冬季大陸較海洋寒冷,空氣密度較大,氣壓較
高,于是地面附近的空氣,常自中大陸移自海洋。
2、地域風:在近海地區(qū),夏季間陸地氣溫較海上為高,而氣壓則較海上為低,故日間海風吹向陸地,微風徐來,并于此后造成陣雨,對氣
溫的調節(jié)至為有效,故稱為海風。反之入夜風向改變,自陸地吹向海上是為陸風。此外,在山岳地帶,畫間山麓氣溫較高,氣流上升,而由谷
間空氣補充,是為谷風。夜晚地面散熱極速,山坡氣溫急速下降,冷空氣沿山坡下降,是為山風。
在世界上每個角落,都有關天氣變化的經驗之談,例如中國北方流傳的:“片瓦云,曬死人。”意思是說,前一天如果看見天空出現高層
云中的卷積云,就可預測第二天必定是個大晴天。“狗吃草,要下雨。”、“螞蟻筑洞口,下雨十有九。”、“月暈主風,日暈主雨。”這些
都是根據經驗預測風雨及晴陰,雖然并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,但是對鴿友來說還是非常有幫助的,氣象學家利用最精密的電腦儀器來幫助分析
,最多也只能掌握限且概括的天氣狀況,鴿友若能了解各種天氣形態(tài)的觀察,以及各種天氣形態(tài)的成因與現象,再跟氣象報告做個比對,多些
依據來幫助判斷,相信對于鴿友日后的比賽會有很大的助益。